是否需要有園區才能搞高科技?

搞科技, 有無需要園區這樣野, 其實要好睇搞乜野. 有當然好過無, 但有園區唔代表搞得到科技, 但無, 有D科技野係搞唔到.

一個產業, 點解會集中在一個地區? 這個不只係傳統行業現像, 高科技工業, 甚至軟件業都係一樣. 否則, 在網絡通訊發達的今日, 為何美國的科技產業會集中在矽谷?

集中在一個區的原因, 係因為產業鏈. 講返香港, 傳統製衣業集中在長沙灣, 膠廠集中在新蒲崗, 五金鐘錶在官塘, 電子廠在葵涌. 而在深水埗鴨記做電子零件批發, 大角咀新填地五金, 布去汝洲街, 木去南昌街, 等等. 集中原因, 因為配套, 交通方便, 行家買貨借貨都容易. 重有融資, 會計, 法律之類. 所以山卡啦地方, 產業配套唔齊好難搞得起.

這個, 在中四地理有講.

而高新科技, 有無需要園區? 其實係有, 園區配套齊, 係對所有園區的公司有幫助的. 而且, 在管理, 環保, 排污等問題上, 更易集中處理. 如要搞生物科技, 廢料要怎處理? 做精鋼, 冶金, 電子, 太空科技等, 廢氣, 污水, 甚至輻射廢料要怎處理? 一個真正搞科技的園區, 係有配套去解決問題. 至少, 若配套足, 實驗室, 工具, 機器, 可以互相借用, 可減少不少重覆開支. 相同公司, 有單做唔切可以互射單. 相輔相成.

至於香港所謂的園區, 到現時為止能否真的做到有足夠配套? 至少我覺得未夠. 要CABLE無CABLE, 要MON無MON, 要USB無USB, 要HD無HD, 要MOUSE無MOUSE, 要KEYBOARD無KEYBOARD, 衰起上來壞機, 要坐成個鐘車出去買. 另外, 裡面的公司能否做到互相補足? 單能否互射? 我現時為止不覺得這方面做到, 我要搵UI人, 好難搵. 要搵FN人, 好難搵. 我想搵一D可以FIT我們SOLUTION的IOT公司, 又無喎, 因為大多只做自己產品, 又要自己一條龍做系統平台, 要做平台的亦不會找到我們. 總之好多公司錯配, 咁點會吸到人, 點會搞到新野? 個個都在REINVENT THE WHEEL. 數碼港好少少, 至少有郵局. 科學園更仆街, 連郵局都無, 點寄野?

香港D園區, 所謂配套, 得談笑. 以為四周有COFFEE SHOP就可以搞到高科技. 與其靠人, 不如靠自己.

復興工業, 是不為也, 非不能也

要香港工業復興, 最重要係生產資本.
生產資本不單單是錢. 而係生產機器同技術.
錢, 只要有機器, 有產品, 計到生產量同出貨期,
就可以有訂單, 就自然會有錢, 有資金流.
香港復興工業, 是不為也, 非不能也.
但再過多幾年係不能也, 非不為也, 因為香港工業斷層已過20年,
當老師傅過生, 技術不能承傳, 生產資本就不會存在.
由於大陸不信香港人, 香港人以前教識大陸人的西方工業技術, 是不會傳返到香港人身上. 而因為香港已脫離英國, 好像以前香港政府引入英國, 美國, 西德等技術機會亦不再存在.
因此, 香港工業復興, 是這幾年內, 香港最迫切要做的事,
就係需要以前的老師傳出山, 可以將老一輩的技術承傳下來.
否則, 香港永不翻身.
可惜, 前題係, 我們需要地方做工場, 另外就是機器, 以及可以少批量生產的高增值產品. 我們需要說服香港的工業家, 至少在香港設立一條小型生產線, 以作為技術承傳, 訓練下一代人才.
工業生產, 是一門好專業技術, 不是讀書就得, 而一定需要經驗, 才會理得掂條生產線.

香港郵筒

曾幾何時在1997年時, 香港絕大量的郵筒仍是紅色皇冠郵筒. 97年98年”回歸”後那年, 立即花錢把紅色油成綠色, 原因係, 中國郵政傳統, 係用綠色郵筒, 因此大陸同台灣都係用綠色, 因香港”回歸”成中国地方, 所以政治正確要油綠色, 是乃去殖第一步. 同期, 由於新方形郵筒的皇冠並不是鑄的, 而係用縲絲上的, 因此上綠色同時拆了下來.

去殖第二步, 大約2000年附近, 本來香港9成郵筒都係圓筒形皇冠鑄在上面的郵筒, 另有小量小型方型鑄造皇冠郵筒, 那時, 郵政署用了大錢, 把9成9的鑄造皇冠郵筒, 更換成新方形郵筒, 只有少量仍保留在半山同遊客區. 那時有郵政迷成立了個救救郵筒行動, 去買郵政署的廢棄郵筒, 以免全數變廢鐵, 可惜只有很少人響應. 英國郵筒傳統, 會在郵筒基座上鑄上出廠的年份同工廠名, 香港有部份有歷史價值, 英國名鐵廠出品的郵筒因此被毀. 而香港出廠郵筒的歷史亦被毀.

如果要出聲的, 當時應該要出聲. 現出聲已太遲, 因不少有價值的歷史, 不少已在1997年後的10年內被毀.

這些郵筒小知識, 要不是當年郵政迷成立了個救救郵筒行動, 我都不會知, 去到英國讀書時, 望著英國郵筒, 就懂得怎看, 怎欣賞.

以前讀中史, 話中國人好喜歡記史, 編年史, 但我去完英國讀書, 發現英國人更喜歡記史, 任何公家物件都有出廠廠名同年份, 真正可以做到編年史, 看到整個英國發展史.

英國人, 比中国人, 更中國.

創新科技局乜乜乜:軟硬雙修,才是創新科技的走向

創新科技局乜乜乜:軟硬雙修,才是創新科技的走向

創新科技局又胎死腹中, 作為IT人, 覺得這個理所當然. 因為有局同無局, 政府其實都係唔知乜野係創新科技, 唔會識搞, 所以最好唔搞好過搞.

但話又說回頭, 莫乃光議員其中一個POINT, 有局始終好過無局, 原因係, 多左個局, 我們多左個明確對像, 年年鬧, 月月鬧, 日日鬧. 好過現時科技政策, 係UNDER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而這個局, 係同時管”對外商貿關係、促進外來投資、保護知識產權、支援工商業、發展旅遊、保障消費者權益、促進競爭、資訊科技、電訊、廣播、電影及創意產業,以及發展創新科技等事宜”, 即代表, 創新科技只係在現行架構上, 只佔一小部份, 那麼, 政府又點會理我們IT行業生死, 聽我們聲音? 所以有局好過無局, 係有少少道理.

咁我又係咪好支持政府成立科技局? 立局與否, 分別不大. 政府現今都係亂用錢, 單係所有同中国有關的項目, 個個都超支一千幾百億, 咁多幾億整個局, 係真係細數. 但成立科技局係咁真係幫到香港? 我對此有保留, 因為班人唔知乜係創新科技, 創意產業.

好簡單, 數碼港同科學園搞了那麼多年, 係咪真係搞到成績? 大家其實都知. 香港咁多incubation, 又co-working space, 數碼港同科學園亦有co-working space同office, 但係咪真係我們需要? 大家不仿上去那些所謂co-working space, 公司多, 但真係在上面用的人不是太多.
講創新科技, 創意產業, 香港好似只側重在SOFTWARE上面, 以及其SERVICE. 但創新科技, 創意產業, 係咪就只係軟體上面? 又幾多間公司係只有軟體, 而會發達? GOOGLE, APPLE, MICROSOFT, IBM等都係有生產硬體.
現時美國其中一個好HIT的集資網站, kickstarter, 內裡不少有趣的創新科技產品, 都係硬件來. 而好多不少新的創意產品, 動不動都集資到數百萬美元.
現今常說的”聰明城市”, 智能身分證, RFID追貨的SYSTEM, 最HIT的四軸直升機, 無人架駛系統, 電動車, 潛水機械人, 3D PRINTER/SCANNER等等等等, 全部都需要硬體支援.
那麼, 做硬體, 就要在硬體上有配套, 而香港, 正正就係缺乏這邊的支援. 現時政策則重軟體方面, 不理另外一半, 創新科技創意產業, 又點會有一個完整的生態?

做硬體, 除了裡面電子部份, 重有內裡結構設計, 以及外殼. 而好多時, 這些設計, 不是話在電腦入面畫好, 就可以做成品直接推出市面. 要不斷做手辦, 不斷改, 改到適合到生產程序, 才有找廠家幫手開模生產. 因為如果模件有事, 成批貨就不能用且會全蝕. 所以在去到產生產之前, 必需自己有工具機器, 去做手模試作N次.

而香港, 正正就是缺乏工場同實驗室. 先不理會磨床, 羅床, 轉床, LASER CUTTER這一類大型機器先, 搞內裡結構設計及外殼, 我仍可以用3D PRINTER. 電子, 自已曬PCB同慢慢用辣雞辣電路板, 做PROTOTYPE仍是可以的. 但問題在地方, 香港有哪一間incubation, 或co-working space, 不是用中央冷氣? 有多少不是商務式OFFICE? 如果我要用3D PRINTER, 用辣雞, 曬板, 有何地方可以抽風? 成班人在OFFICE入面慢性中毒? 重有曬完板的容液要怎樣處理? 更不要說磨床, 羅床, 轉床, LASER CUTTER這一類大型機器去做一個最好的PROTOTYPE, 去集資或搵CV投資, 去做模搵廠生產.

1998金融風暴前, 我乃可以在不少房屋署的工廠大廈, 找到細廠幫我起模, 起手辦, 甚至借工場來用. 今日香港呢?

另外, 現時的資助, 一開始只會有10萬, 純SOFTWARE都只係頂到三到六個月人工, 如果要搞硬體, 真係杯水車薪, 更莫講話要買機器, 單係手辦DEFECT的COST都COVER唔到.

如果真係要搞高新科技, 至少要有工場, 實驗室, 機器等可以借用, 搞硬體才無那麼困難. IT不是只有軟體, 軟體有其局限, 需要硬體協助; 但專搞硬體, 亦不能擴展其硬體應用, 必需要軟體去優化. 軟硬雙修, 才是創新科技的走向, 畢竟, 這個仍是現實世界.